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浅谈如何办好乡镇老年学校教育
时间:2016/12/21  点击率:1665  作者:计鹏程  来源:http://www.fdlndx.com

摘要:发展乡镇老年教育是不断满足农村老年人终身学习、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构建崇贤善德、乡风文明的良好风气。本文以八斗镇为例,分析了乡镇老年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老年学校组织建设,创新办学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辐射功能等方面推进老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老年教育意义;组织建设;理念创新;增强辐射功能

一,乡镇老年学校的创办意义以及如何加强老年学校组织建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到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而农村家庭小型化、空巢化愈发普遍起来。据统计,八斗镇近八万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3661人。他们留守家园,耕耘土地,照看外出打工的儿女们留下的孩子,劳累了一生,更想晚年精神愉悦,生活幸福。可幸福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它首先取决于人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度、满足度。一个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积极向上的老人,无疑拥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心态。而这世上没有什么比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心态给予人的幸福作用更大了。乡镇老年学校通过开课授讲,学习交流,把老人们聚集在一堂,一方面将知识和快乐分享给大家,另一方面又使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诚然是件造福民众的好事。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老人们身心健康,远离疾病,不仅给家庭减少了麻烦,也让远在外地的儿女们安心工作,得以放手创造财富。家庭、邻里和睦友善了,社会和谐了,文明的乡风吹动农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也得以很好地传承巩固下去。所以说,老年教育对于家庭、社会、国家来讲,皆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观之八斗镇老年学校,其教育组织内人员年龄普遍过大。四名早已退休的老同志平均年龄八十多岁,远远不能满足于新形势下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和质量。他们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身体状况,皆都难堪此任。这就需要及时更换、补充新鲜血液,注入新的能量、新的思想,让一些年轻点的同志来接手这项工作。当然,这也需要具备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老同志们从事老年学校的组织教育工作,时间长了,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仍能继续这项于社会、于国家都功莫大焉的工作。正所谓,太阳出来了,阴云就会自动消失,风雨之后,彩虹将会更加绚丽。乡镇老年学校有了年富力强的同志加入,思想改变了,工作激情有了,整个精神面貌定然焕然一新。此时应该适时地规范完善学习、授课、会议等制度,将其建立健全。同时再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老年学校基础设施,那么,不久之后,一个全新的集学习、娱乐、锻炼、健康向上的老年学校将会带给农村老人们更多的益智和乐趣。

二,合理改进乡镇老年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积极创新,营造浓厚的办学气氛。

乡镇老年学校囿于人力资源限制,教育管理模式落后、陈旧,缺乏创新,导致其办学气氛不浓,辐射功能较弱,很多农村的老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乡镇还有这么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益智的场所。

举八斗镇老年学校为例来说,八斗镇老年学校创办于1994年,现有学员175人,其中70名机关、企事业退休人员统一在镇老年学校开展活动;敬老院里孤寡老人156名中,有105人被镇老年学校纳为学员,集中在敬老院开展活动。虽说一个月授课三次,也安排了一些时政、保健、古典文学、书法以及音乐等课程,但不免有草草了事之嫌。很多学员难窥真章,他们兴致勃勃而来,如坠云雾而去,变成了走马观花,不知所谓。过去的老同事、老朋友在一起相聚,追忆以往,叙叨家常,问候体况,无疑是件快乐的事。可是如果能在老年学校里温润操守,陶怡情趣,学习打打太极拳、五禽戏,寓教于乐,寓教与学,常保身心愉悦,不是更有意义吗!所以说,乡镇老年学校的教育模式亟需改变,应重点聘请一些知识丰富、能够教学的老师、志愿者,从不同层次充实乡镇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的设置,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办好乡镇老年学校教育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教育水平、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可以多设置增加一些农村老人喜欢并且愿意接受的内容。你到敬老院里去谈时事政治,去讲古典文学,去教书法、音乐,那些老人们能愿意听,能听得懂吗!你如果讲讲趣味性的故事,教教他们打打太极拳、五禽戏这些简单易学的锻炼方法,再开设个大鼓书、庐剧说唱班,肯定更受欢迎,因为这些五保老人们文化程度普遍很低,几乎都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听书、看戏和娱乐。所以说,想要农村老人们真正对老年学校生发兴趣,唯有把老年学校的办学气氛变得更加浓厚,让老年学校的吸引力变得更加强大。

三,广泛宣传老年教育,增设老年学校分校,以教化人,扩大辐射效应。

除了在册的老年学员,八斗镇尚有一万多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留守家园,精神空虚,寂默无趣,平常靠搓搓小麻将、玩玩纸牌打发时间。偶尔,亦不免有些争吵。这不仅影响了邻里关系,破坏了乡风文明,更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八章第23条明确提出的要“重视老年教育”,保障老年人终身学习权益精神明显不符。卢克莱修曾说过: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不乏老来学习的经典。明朝嘉靖年间的著名学者董沄,六十八岁时到会嵇山听王阳明讲学,觉得王阳明的学问超过自己,要求拜他为师。五十三岁的王阳明不肯收其为学生,董沄只得悻悻而去。两年后,董沄七十岁,那年的除夕,他背着铺盖,冒着风寒一步一滑赶到会嵇山里去找王阳明拜师,王阳明深受感动,不再推辞,行了师生之礼。又过了两年,王阳明去世。董沄深恨自己拜师太晚,没有把学问全部地继承下来,于是拼命钻研王阳明的学说,直到七十七岁那年去世为止。这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了。

反观现在农村的一些老人,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仍然落套于以往的陈规陋俗,不知“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真谛,更不懂与时俱进,不知道在学习益智中获得的乐趣远远大于闭我的小娱。故而,乡镇老年学校在开展工作时,应该广泛宣传老年教育的意义,增设分校,选好教材,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人为善的行为理念,以教化人,再通过这些得到良好教育的老人,带动影响其周边的人群,形成一个蝴蝶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知道乡镇还有老年学校,从而产生了解老年教育的兴趣,直到愿意加入到老年教育的行列中来。

如此,则乡镇老年学校兴矣!而农村社会必将和谐、繁荣,国家亦将稳步发展前进。

上一篇:杨店乡扎实推进老年教育工作 下一篇:依据乡情谋发展 扬长补短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