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乡村老年教育的发展
- 时间:2016/12/21 点击率:1904 作者:李德鹤 来源:http://www.fdlndx.com
近年来,城乡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大学已经成为老有所学的课堂,老有所乐的舞台,老有所为的阵地。市县及乡镇普遍建立,并逐步向农村基层社区延伸,目前社区建立老年学校仍不够普遍,这块成了沙漠地带。就拿我们肥东县包公镇来说吧,除镇办一所老年大学和敬老院一所分校能坚持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外,其他19个社区办学程度参差不齐,具初步调查,全县乃至全省情况似。农村基层老年教育仍处于薄弱环节,有待认真加以解决。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十三五蓝图已绘就,而我国人口老龄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必然,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超全国总人口的15.5%,发展乡村老年教育势在必行。去年芜湖市等周边城市老年学校已呈入学难趋势,而就我市广大乡村老年教育更是遇到瓶颈。困难甚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将是今后的主攻方向,工作的重点。如何发展乡村老年教育呢?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深思,探索,总结的事情,要不断改革创新,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办好老年学校,并使乡村老年教育事业快速可持续性发展。
特色做法和成效
2000年中期,曾经一度在发展乡村老年教育问题上,乡镇、村居部分党政干部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他们总认为乡镇工作千头万绪,抓三农工作任务那么重,哪有精力抓老年教育,办老年学校。抓老年学校一时难见成效,不如多引个把项目,多修几条路,多挖几口塘,多栽几棵树看得清,摸得着,见效快,只满足于短期效益,办老年学校,抓老年教育只是老年人的事,派两个老同志抓一抓就行了等等。存在模糊认识的还有另一群人们,那就是乡村这些留守老人们,他们相当大一些人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总认为自己老了,学也没有用,到老年学校学些啥?还不是去玩玩,消磨消磨时间,这么多年乡村没有老年学校,不照样种田吃饭?有空还不如在家多种几颗菜,还不如在家睡睡养养身体,干嘛跑那么远去上学,不自由,不如在家门口找几个老人聚聚打打牌,唠唠嗑。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是因为对老年学校的性质和作用缺乏了解和认识,因而多数地方乡镇社区建校积极性不高,行动迟缓。为此,2007年县委先后召开县老年工作会议,传达中央和省市领导讲话精神,通过反复宣传,乡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认识到抓老年教育办老年学校重要意义。办好老年学校有助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在老年群体中化解人们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局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有利于老年人学到知识本领,提高综合素质,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宣传舆论到位了,思想认识明确了,随之,我县所有乡镇老年学校纷纷建立。包公镇也在这种大环境中于2008年8月建立。创办伊始,面临困难较多,无教师,无资金,无学员,无固定教室,只借用政府老会议室。当初来老年学校的大多是离退休的干部、教师,只三十几人。退休干部黄永凤和潘立仁主动担当,遇到难题,他们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他们造访镇主要负责人和19个社区,汇报并宣传办老年学校的意义。镇党委政府很支持老年学校创办,在政府新建办公楼上安排一间办公室,学校教师设在镇计生服务室二楼,教室宽敞明亮,就这样解决了校舍和办公场所。没有教师,他们几个一合计,自荐担任教员,并推荐了几位文化水平高,知识渊博,能吃苦,乐于奉献的老同志,前卫生院院长王守轩负责健康养生为主题的公共课,黄永龙老师教音乐,潘立仁老师教老年太极拳,另外还开设书画、棋类、健身球组建了一支夕阳红舞蹈队和一个乐队。老年舞蹈队经常为社区居民演出,多次参加市县文化艺术汇演并多次获奖。精彩的节目赢得观众的欢笑,更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镇老年大学于2009年创办《包公老年学刊》,学刊一经问世,深受读者喜爱,编委强调每位学员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只要来稿,经王守轩总编的精心雕琢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期刊为老年学员搭建了学习、写作的展示平台。黄永凤、潘立仁两委领导不辍耕耘,期期有佳作,领导帅先,鼓足士气,还有老年大学广大作者(如李德鹤、张世远、阚培显、阚家诚、崔礼明等)强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现已刊发三十八期,期期有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侧面传递出去,正能量的文章皆为首选,《编辑心语》作为刊论,更是独具匠心,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及纪念世界反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全县老年书画展,包义荣、阚毓鹏、李德鹤积极参与并获奖。2013年中共安徽省委老干部局举办的《中国梦.民族.我的梦》有奖征文活动,我校就有王守轩、李德鹤、阚毓鹏三人获奖。2014年合肥市委老干局组织开展的《美哉,合肥滨湖》征文活动中,我老年学校学员李德鹤、杨志新就分获二三等奖和多名优秀奖。回顾九年的办学岁月,可看到老年学刊越办越红火,成绩蜚然,不但一跃成为全县先进学校,同时跨入合肥市规范办学的市级、甲级、示范学校行列,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我们的多样办学,实用办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成果已达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从而把我镇的老年教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经过乡镇的再宣传、再动员,有的社区虽把老年学校的架子搭起来了,但还是流于形式。全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85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6.9%,大大超过全国老年人口15.7%的比率,据不完全统计,我镇仍有85%的老年同志未参加老年学校学习,老年人学习参与率不高。
二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98%以上的农村年轻人到城里务工经商,一部分老年人不得不随子女到城里伴读陪护孙子孙女,有不少学员上过一段时间老年学校后辍学离去。留在乡下的老年人也需接送照看留守儿童(孙子、孙女)。矛盾凸显,如何能让入学的老年人留得住,这个问题解决了,也是巩固好已办老年办学成果的一件大事。
三是教学管理问题。要发展多学科类人才的引进(教师队伍)受经济发展、工资待遇等因素影响,该进的进不来,不该走的走了,如增设电脑班等,得选合适的教师。
四是行政管理。社区老年大学更难,如经费、师资、教室等难以配备到位,再加上城乡差异,文化志愿队伍缺失,凡此种种,背后是资金不足。
对策及建议
一是党政重视。党政重视是发展乡村老年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发展乡村老年教育,办好乡村、社区老年学校关键是获得领导重视和支持,只有将老年学校教育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乡村老年教育创办难,发展难才会顺风顺水。政府只有拿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扫盲时的干劲,当做硬任务来抓,事情就好办多了。
二是把宣传舆论始终作为发展乡村老年教育的先导,做到宣传到位,深入社区农户,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引导工作,掀起全民支持老年教育的热情。在新形势下,更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支撑,适应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工作的要求,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
三是加强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环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制安排等。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结合新时期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极大地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用我们实际行动实现他们自我需求和乐趣,为乡村众多老年群体构建精神家园。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各级领导和广大关爱老年教育事业的同志们,凝聚共识,肩负使命,勇于挑战,集所有智慧,让老年教育事业在创新中发展,未来老年教育之花一定会更加绚丽,老年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到大发展,大提升。
上一篇:如何办好老年学校 | 下一篇:办好包公镇老年学校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