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保障老年教学正常化 推动老年教育健康发展
时间:2018/11/10  点击率:1416  作者:肥东老年大学  来源:http://www.fdlndx.com

保障老年教学正常化   推动老年教育健康发展

          肥东县包公镇老学校  李德鹤

20189月)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到2017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2.32亿,占总人口的16.9%,预计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5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推动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老年教育又是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农村老年教育对象中的老年人更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对社会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16年10月,国办印发了《老年发展规划(2016----2020)》。《规划》明确指出:“我国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在基层和农村,要形成以基层需求为导向的老年教育供给为结构,以创新老年教育体制为关键,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为实现这个目标,乡镇以及村、社区老年学校承担着落实国家老年教育事业在基层的重大任务。现结合我镇工作实践就如何贯彻《规划》精神,保障基层老年学校教学正常化,推动老年教育健康发展,谈点认识想法:

一、包公镇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状况

1、老年教育基本情况。我是一名乡镇老年教育工作者,对本镇镇情非常了解,并经历了我镇从2006年建立镇老年学校起,包公镇老年教育工作历经起步、创业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和社会效应。目前我镇已建立镇老年学校、镇敬老院分校和19个村、社区老年学校,建校率达到100%,全镇老年在校学员398人,老年教育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大步发展。形成了以县老年大学为示范,镇老年大学为骨干,村、社区老年学校为基础,架构的三级教育网。

2、镇老龄化情况。

全镇19个村、社区,总人口6485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23639人,占总人口约36.5%,老龄化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按年龄分组

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按城乡分组

60岁及以上

70岁及以上

80岁及以上

城镇(人)

乡村(人)

合计

其中女性

合计

其中女性

合计

其中女性

2569

21070

11485

5730

7950

3920

4304

2300

由上表看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这说明农村老年教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于我们老年教育事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领导班子健全,做到组织有保障。包公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选派德才兼备,并热心老年教育工作的退休干部黄永凤任镇老年学校校长,潘立仁任主任,老年教育领导班子初步形成,并从退休干部,退休医学教授和退休中小学校长中选聘4名在老年学校上课,年龄最大的已经80多岁,他们年龄虽大,但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业务水平高,是一支热心为老年人教学服务的中坚力量。

4、教学场所,设备有一定基础。镇老年学校2006年初办时无固定场所,借用镇政府大会场做大教室,有桌椅80多套,包公镇敬老院分校,文集、板桥等社区有220多平米的固定大教室,其他16个社区都和党员活动室共用。包公镇老教委有办公室和《镇老年学刊》编辑室。

5、规章制度健全。镇老年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都制成展板挂在办公室和教室墙上,以便让领导、教师、学员按制度知道怎么去做,一目了然。

6、教学管理做到有序。镇老年学校聘请的教师,均发了《聘书》。按学员的居住位置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片区,选聘一名片长(兼助教)。有登记表、花名册、签到簿,还有档案资料及教学、工作、活动资料,同时还建立奖惩办法,每年年底民主评出优秀教员1---2名,优秀学员10---15名,给予奖励。

7、办公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基本上能够保证开课经费支出。

8、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镇老年学校有初办时仅开三、四门课程,今年增加有时政、保健、文史、书法、音乐、广场舞、健身球、太极等十余门课。以上并结合“学、乐、用”的办学方针,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第三课堂,围绕国庆节、元旦等举办书画展,纪念建党96周年,建军90周年,喜迎十九大召开,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员外出到渡江战役纪念馆等革命教育基地,包公文化园建设工地等参观学习,每年重阳节都举办各类文娱竞赛,汇报演出,茶话会活动。还创办《包公老年学刊》,已办50期,发行6000余册,深受老年朋友喜爱。充实了老年学员的精神生活。

 

二、制约老年教学正常化的因素

一是领导思想上缺乏应有重视,绝大多数领导重视是经济的发展,这项工作基层也在抓,包括将老年学校教学正常化作为日常事务列入发展规划,给予一定资金支持等,但村、社区事情千头万绪,涉及到具体细节,不能顾及,因而对老年教学正常化工作顾不过来,客观上难以将老年教育放到工作议事日程中。

二是村、社区干部对老年教育认识比较模糊,在思想上地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实际工作中对老年教学热情不高,另外老年教育上级没有硬指标,不存在考核问责,自然在农村基层得不到应有重视。

三是思想观念陈旧。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绝大多数习惯于“农忙干农活,农闲打麻将”,大多数老年人对“老有所学”的积极性不够高,适龄老人入学情况不乐观,全镇目前60岁以上老人总数23639人,而上学人数1800左右,只占7.5%。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老人没有上老年学校,农村目前的大环境也制约着老年教学正常化。

四是是经费投入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对农村老年教育事业的投入整体上相比有明显提高,但是政府对基层老年学校投入的经费明显偏低,城乡老年学校之间投入的经费差距很大。

五是教师队伍不专业。目前,我镇老年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教师都是从社会上聘请,教师队伍专业性不高,虽然有些教师的知识功底较深,有从事普通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但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特点不够了解,对老年教育缺少感性认识,上课时“填鸭式”甚至照本宣科,缺少互动,老年学员听不进,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教学的正常化。

三、保障农村老年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老年教育是一项新兴事业,是一门新的学科新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研究、总结。怎样保障老年教学正常化实现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我个人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认识到位是前提。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老年人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挥洒汗水,贡献青春,今天在他们步入老年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全新的教育,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意义十分重大。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进入新时代,广大农民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民已衣食无忧的同时。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到内心无忧,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有利于实现他们健康老年化,对建立和谐社会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搞好老年教育,办好农村老年学校,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加学习,使他们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带头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可以直接影响广大在职干部、职工、青少年儿童,影响千百万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它还关系到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等。因此,各级领导,老年学校的具体承办者只有从这些更高的角度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才会在办好乡镇、村、社区老年学校,实现教学正常化上产生“精准发力”的效应。

二是党委、政府重视支持是关键。乡镇、村、社区老年学校有无作为,有无发展,教学能否正常化,关键在于一方领导对于此项工作的担当和作为,关键在于一方领导对办好老年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上。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真正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应经常关心过问,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奖惩,使老年教育工作与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

三是保证办学经费。镇政府要把本镇所有老年学校的教育经费纳年度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并逐年增加,确保老年学校在教学上的一切正常开支,确保老年学校聘用教师、工作人员能够得到自己应有的待遇和补偿,确保老年学校不因经费支出而影响教学正常化。否则,老年学校将无以为继坚持办下去办好。

四是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关键是管理队伍建设,要配齐校领导班子,选聘一批有政治觉悟,有一定理论水平,热心老年教育,又有工作能力的老同志参与教学管理,制定进退机制,及时调整充实一些较年轻人到老龄委班子中来,为老年教育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

五是增强师资力量。对于选聘的乡镇、村、社区老年学校的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有高度负责的教学态度,对完成工作任务充满激情;其次是要有丰富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上课要根据历年学员的心理特点等情况,善于联系实际,用学员们乐于接受的方式,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使听课学员在会心的笑声中感到受益匪浅,以难忘怀,这样对巩固和提升老年学校学员的入学率会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甚至于可以说,一个好的老师能够带活一所学校。

六是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和学校自身特点,办学传统等相结合,突出特色,坚持学、乐、用的办学方针,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如办老年学刊、组织创作、演唱会、学习成果展、文体活动、社团活动、考察观摩等,既发挥了它的陶冶功能和激励功能,又能巩固扩大效果,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实现教学正常化将会潜移默化中起到凝心聚力,咸风化人的作用。

在新的时期,基层老年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三五规划》,不断深化改革,更新观念,攻坚克难,坚持不懈以纲带目,以点带面办好老年人满意的老年教育,让广大老年朋友能切身感受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温馨家园。




 

 

 

 

上一篇:坚持特色发展 创新社区老年学校的办学模式 下一篇:对办好农村老年学校的几点体会